憲判筆記|111年憲判字第1號-肇事駕駛人受強制抽血檢測酒精濃度案

壹、判決內容整理:

釋憲標的中華民國1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5項規定:「汽車駕駛人肇事拒絕接受或肇事無法實施第1項測試之檢定者,應由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將其強制移由受委託醫療或檢驗機構對其實施血液或其他檢體之採樣及測試檢定。」
所涉基本權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第22條保障身體權及資訊隱私權
是否合憲採取嚴格審查系爭規定一對於受強制移送實施血液等檢體之測試檢定者,就其受憲法所保障之人身自由、身體權以及資訊隱私權,均已構成重大限制,本庭就其合憲性應予以嚴格審查。
相當理由、情況急迫,須迅速保全證據之狀況,為合憲性解釋用以檢定駕駛人是否有酒駕行為之方法,除吐氣酒測方式外,原則上僅能透過血液酒精濃度測試方式為之...因此,針對拒絕配合吐氣酒測或因神志不清、昏迷而無法對其實施吐氣酒測之肇事駕駛人,如依肇事現場客觀情況或肇事駕駛人身體外部狀況(如身上是否存有酒氣等)判斷,相關交通執法人員有相當理由可認其係因酒駕而肇事,且肇事後情況急迫,有必要迅速保全酒駕證據者,則於此範圍內,強制對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已屬別無其他替代可能性之必要手段;且此一必要手段就憲法上特別重要公共利益之維護,與肇事駕駛人所享有之憲法人身自由與身體權之保障兩者間之損益亦難謂失衡。
其餘一律強制移送採檢、逾越酒精濃度測試檢定義務範圍之採檢等,違反比例原則除上開範圍外,由於駕駛人肇事之原因多端,可能因疲勞、分心、疏忽、躲避異物、車輛機械突然故障或路況不熟悉等原因所致,未必皆肇因於酒駕,自非可僅因駕駛人肇事而拒絕配合吐氣酒測或因其神志不清、昏迷而無法對其實施吐氣酒測,即一律強制移送採檢其血液中酒精濃度值。因此,於客觀上不具強制檢定肇事駕駛人體內酒精濃度值之合理性與必要性之肇事事件,系爭規定一就其防制酒駕以確保交通與用路人安全之立法目的之實現而言,即難謂屬別無其他替代可能性之必要手段,從而違反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要求
該等強制取證,與刑事訴程序「身體搜索」、「身體檢查」 相同授權交通執法人員與受委託之醫療及檢驗機構,以限制人身自由及侵犯身體之方式,強制採檢肇事駕駛人血液中之酒精濃度值,並據以為對其酒駕行為之處罰證據,乃公權力所實施之強制取證措施,其性質與內容實與刑事訴訟程序之身體搜索及身體檢查措施(刑事訴訟法第122條及第205條之1規定參照)無異...系爭規定一所應具備之正當法律程序,即應與刑事訴訟程序就犯罪證據之取得所設之正當法律程序相當
未區分情況是否急迫、無事前法官保留、事後法院救濟,甚至予亦無司法權限之通稽查任務人員有執行權限,不符正當法律程序下,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第22條保障身體權及資訊隱私權規定汽車駕駛人肇事拒絕接受或肇事無法實施吐氣酒測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交通稽查人員即應將其強制移由受委託醫療機構實施血液之採樣及測試檢定,不分情況是否急迫,事前既未經法官或檢察官之審查或同意程序,事後亦未有任何陳報該管檢察官或法院之監督查核程序;且對受強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檢定者,亦未提供任何權利救濟機制;換言之,自系爭規定一之內容觀之,無論司法程序或正當法律程序,均付之闕如,相較於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中之身體搜索或身體檢查措施所應具備之相關司法程序,系爭規定一明顯牴觸憲法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
授權不具警察職權,亦無從實施司法警察人員任務與功能之「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亦得將肇事駕駛人移送受委託醫療機構實施強制採檢血液,就此而言,亦違反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是系爭規定一欠缺必要之司法或正當法律程序,從而違反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第22條保障身體權及資訊隱私權之意旨
檢體利用、保存、銷毀等事項,未有法律明定,違反法律保留、資訊隱私權對受移送強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檢定者之資訊隱私權構成重大限制,惟檢體採樣與檢測之項目與範圍、檢測結果之合目的利用範圍與限制以及檢體之保存與銷毀條件等重要事項,立法者均未以法律或有法律明確授權之命令予以明定,其就資訊隱私權之限制,與憲法第23條所定法律保留原則之要求不符,從而,系爭規定一亦違反憲法第22條保障資訊隱私權之意旨
結論一、  中華民國1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5項規定,牴觸憲法第8條保障人身自由、第22條保障身體權及資訊隱私權之意旨,應自本判決公告之日起,至遲於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本判決公告前,已依上開規定實施相關採證程序而尚未終結之各種案件,仍依現行規定辦理。
二、  相關機關應自本判決公告之日起2年內,依本判決意旨妥適修法。
三、  自本判決公告之日起2年期間屆滿前或完成修法前之過渡階段,交通勤務警察就駕駛人肇事拒絕接受或肇事無法實施吐氣酒測,認有對其實施血液酒精濃度測試,以檢定其體內酒精濃度值之合理性與必要性時,其強制取證程序之實施,1應報請檢察官核發鑑定許可書始得為之。2情況急迫時,交通勤務警察得將其先行移由醫療機構實施血液檢測,並應於實施後24小時內陳報該管檢察官許可,3檢察官認為不應准許者,應於3日內撤銷之;受測試檢定者,得於受檢測後10日內,聲請該管法院撤銷之。
四、  其餘聲請不受理。

貳、引用自林俊益大法官協同意見書內之整理表格:

吃薑母鴨酒駕 | 關於刑法的不能安全駕駛罪!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為什麼 吃薑母鴨酒駕 呢?這需要從我國的酒駕條款,也就主要是刑法第185-3條(常稱為不能安全駕駛罪)的部分開始談起,而且,基於我國為求嚴逞酒駕的風氣,該條文時常成為爭議焦點、抑或是修法重點,迄今更是已經歷經過五次大大小小的修法版本!因而,以下我們將簡要地討論,關於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的一些重點!

一、關於 吃薑母鴨酒駕 的刑法規範

(1)喝酒「精神耗弱」達不能安全駕駛!

刑法第185條之3(100年11月30日修正版本)
第1項:
服用毒品、麻醉藥品、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駕駛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2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100年的舊法版本,主要是就於自陷精神狀態耗弱等行為(吸毒、服藥、喝酒等)後,有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的行為,給予刑事上的處罰。因此,在喝酒過後,原則上須要「達到不能安全駕駛的程度(透過走直線等方式來做相關測試)」,才可以算是刑法處罰的酒駕行為。

(2)喝酒「酒測超標」就是不能安全駕駛!

刑法第185條之3(111年1月28日修正版本)
第1項: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三、服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第2項:因而致人於死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百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3項:曾犯本條或陸海空軍刑法第五十四條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或經緩起訴處分確定,於十年內再犯第一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三百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而在後續的修法版本中,喝酒後只要酒精濃度達標,而有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的行為時,就會構成酒駕,而酒精濃度是否達標,僅仰賴客觀的檢測結果,無須再討論行為人實質上的精神狀況等等,也就是說,修法後完全就是看酒測值說話!

二、另外 吃薑母鴨酒駕 之相關罰則,可再注意駕駛行為

  因此,既然客觀檢測結果無從爭論,畢竟數字就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所以,可以爭論的地方,就會在駕駛行為上面了,依照過往實務見解(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4254號判決),認為必須是行為人有移動意思,在可以控制或操控之下,所為的移動行為,才屬於駕駛行為,所以未有操控而自然滑動等等狀態,即非屬駕駛行為。

  以下節錄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4254號判決相關內容:「按刑法第185條之3所謂之酒醉不能安全駕駛罪,所保護之法益,乃維護道路交通之安全與順暢運作,藉由抽象危險犯之構成要件,以刑罰制裁力量嚇阻酒後駕車之行為,進而確保參與道路交通往來人車之安全。其條文中所謂「駕駛」行為,係指行為人有移動交通工具之意思,並在其控制或操控下而移動動力交通工具。故若行為人已酒醉僅為休息、檢查、修理、收拾或取物而上車,然無使車輛移動之意思,縱已啟動引擎,因不致引發交通往來危險,即難以酒醉不能安全駕駛罪相繩」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